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科带头人简介

孙力娟,女,南京邮电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南京邮电大学教学名师。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无线传感器网络”江苏省青蓝工程科技创新团队带头人。1985年毕业于东南大学无线电技术本科专业,1988年以来先后在南京邮电大学获得信号、电路与系统专业硕士学位和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博士学位。现任江苏省无线传感网高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主任、宽带无线通信和传感网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无线传感网技术研究室主任、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技术研究所所长,并担任教育部计算机类专业教指委委员、中国计算机学会传感器网络专委会委员、江苏省计算机学会理事等。

科研:作为项目负责人完成及在研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863计划)军口及民口、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江苏省高技术研究计划、江苏省科技支撑计划、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研究重大项目等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20余项。在国内外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以第一发明人获得发明专利授权近20项,编写出版专著教材4部。获得包括江苏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电子学会电子信息科学技术奖二等奖等多项荣誉。

教学:国家级特色专业、江苏省品牌专业和江苏省特色专业“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负责人,十二五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专业(计算机类)负责人,江苏省精品课程负责人,主编的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微型计算机原理与接口技术》为江苏省精品教材,并获得十二五江苏省高等学校重点教材立项,主持江苏省高等教育教改研究重中之重项目,获得南京邮电大学教学成果特等奖等奖项。

当前的研究方向集中在传感网、物联网理论与应用和基于计算智能的生物识别等方面。以无线传感、无源感知、视频传感、空间传感等感知网络为基础,研究通信协议与架构、移动计算与分析、无线定位与追踪、数据管理与计算等;以可穿戴计算、体域传感网、图像视频处理等技术为基础,研究生物特征识别与分析、姿态与动作分析、多感知人机交互等。

软件工程学科带头人简介

徐小龙,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教授,“通信与信息系统专业”博士,信息与通信工程博士后流动站博士后合作导师,国家卓越工程师计划专业负责人,软件工程学科带头人。2011年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资助赴英国从事博士后研究。现为ACM会员、IEEE Computer Society会员、中国计算机学会高级会员、江苏省计算机学会“计算机安全专委会”常务委员、江苏省大数据专家委员会委员、江苏省计算机学会“计算机与通信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

入选2015 年江苏省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计划,2015年被选拔为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第十二批高层次人才以及江苏省优秀计算机科技工作者,2016年入选江苏省第五期“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第三层次,2018年被评为江苏省苏北发展特聘专家。

在科研方面,作为项目组负责人或主要研究人员已经顺利完成了多项科研项目,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863项目、教育部博士点基金、教育部专项课题、中国博士后基金、江苏省科技计划项目、江苏省高技术项目、江苏省高校自然科学基金研究项目、江苏省博士后科研资助计划项目、信息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证券信息技术研究发展中心(上海)联合研究课题和中兴科研基金等高水平科研项目。在IEEE Transactions on Parallel and Distributed SystemsIEEE Transactions on Mobile ComputingIEEE Transactions on Instrumentation and MeasurementIEEE system JournalSoft ComputingCluster Computing、计算机学报、通信学报、计算机研究与发展等核心期刊和重要会议上发表100余篇学术论文,其中被SCI/EI收录约40篇次,编写出版了5本学术专著。作为第一发明人获得了专利授权40项左右。

获得江苏省教育科学研究成果奖技术发明奖二等奖、中国通信学会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江苏通信行业科学技术进步奖、南京市科学技术奖、CyberC2015最佳论文奖、CSS2012最佳论文奖等多项教学与科研奖项。

在教学研究方面,主持了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省精品课程建设等工作,并在CSSCI收录的《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等核心期刊上发表了十余篇教研及教改论文。2014年被评为江苏省“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并成为国家级、省级教学名师培育人选,2015年正式获得南京邮电大学课堂教学卓越教师称号,并获得南京邮电大学第七届教学名师奖。取得的教学成果获得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特等奖、江苏省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成果奖二等奖等多项教学奖项。

网络工程学科带头人简介

张登银,男,江苏靖江人,1964年生,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南京邮电大学物联网学院院长,江苏省宽带无线通信和物联网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泛在网络健康服务系统工程研究中心副主任,江苏省通信学会物联网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通信学会物联网委员会委员,中国电子学会通信学分会委员,中国通信企业协会理事。中国通信学会、中国计算机学会、中国电子学会高级会员,IEEE会员。瑞典UMEA大学数字媒体实验室博士后。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培养对象,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培养对象,江苏省“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首批中青年科学技术带头人。研究方向为智能信号与信息处理,IP网络技术(物联网),信息安全。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863计划、信产部重点科技发展计划、省高技术研究等各类科研成果约40余项,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80余篇),编著3部,获省部级科技进步成果奖8项,申请发明专利60余项,获得技术发明专利授权40余项。

研究领域: 一、信号与信息处理(081002)专业方向: 1、无线通信与智能信号处理 本研究方向以现代信号处理为基础,研究提高通信与信息系统有效性和可靠性的各种智能处理技术及其在移动通信、多媒体通信、宽带接入和IP网中的应用。目前侧重于研究新一代无线通信网络中各种先进的智能信号处理技术(如通信信号盲分离、信道盲辨识与均衡、多载波调制、多用户检测、空时联合处理)以及网络环境下的各种自适应技术等。 二、信息网络 (081021)专业方向: 1、现代通信网络与信息处理技术 本研究方向是以现代信息理论和现代信号处理为基础,面向三网融合,研究提高通信与信息系统有效性、可靠性和智能化水平的通信组网与信息处理技术,及其在宽带无线接入、多媒体通信和IP网络中的应用。目前侧重于新一代无线通信网络(如传感器网络,认知无线电网络,异构泛在网络)中各种先进的组网与信号处理技术(如协作通信、频谱感知网络编码等)以及网络环境下的各种自适应技术。 2. 网络信息安全技术 本研究方向主要是以现代密码学理论和信息伪装技术为基础,研究面向三网融合的下一代网络(NGN)中信息安全的原理、技术和应用,包括信息在各种信号中的携带形式,信息的隐藏、检测、截获、攻击、加密等技术,无线环境下信息接入的认证技术,无线移动网络中的信息安全技术,以及网络数字版权管理(DRM)系统。

 

物联网工程学科带头人简介

王堃,1981年生,工学博士,教授、博导,江苏南京人,IEEE Senior Member。分别于2009620181月在南京邮电大学信息安全专业和日本会津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专业获得双博士学位,2010年获江苏省百篇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201812月起任职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研究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基于FPGA的智能物联网芯片及其应用。

王堃共发表论文150余篇,Google学术引用7000+H-index 44。近年来作为第一作者/通讯作者发表IEEE/ACM顶级期刊论文100余篇,顶级会议论文ACM Mobicom, ACM Ubicomp, ACM CHI, ACM MobiSys, ACM SenSys, ACM FPGA, IEEE ICDCS, IEEE IPDPS等。获得中国授权发明专利20项,其中第一发明人授权10项,已技术转让8项。获得8项国际学术最佳论文奖/提名,包括ACM CHI 2020, ACM FPGA 2020, ACM SenSys 2019, IEEE Systems Journal 2019IEEE Globecom 2016等。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973计划项目和863计划等。主持国家电网、中兴、华为等横向项目10余项。

研究方向:

1、基于FPGAAI处理器:本研究方向主要设计基于边缘和云端的AI处理器,领域专用处理器(Domain Specific Processor)实现从底层芯片到顶层应用软件的全套技术方案。

2、分布式机器学习:本研究方向主要面向分布式机器学习系统的研究,包括资源调度、异构环境部署与实现等,主要在MXNETParameter Server上研究分布式机器学习的性能提升。

3、区块链:本研究方向主要面向区块链相关技术,包括共识算法和智能合约,目前重点基于区块链的分布式资源管理,区块链系统漏洞挖掘;以及区块链在不同领域的应用部署。

4、边缘计算:本研究方向主要面向大数据的智能边缘计算,利用机器学习,数据挖掘方法,研究云雾融合资源调度。

数字媒体学科带头人简介

刘峰,男,工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南京邮电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院长兼党总支副书记,江苏省图像处理与图像通信重点实验室主任;江苏省“六大人才高峰”高层次人才培养人选和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培养人选;南京多媒体信息技术学会副理事长,江苏计算机学会图形与虚拟现实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南京邮电大学“1311人才计划”团队负责人;2009年南京邮电大学教学名师。长期从事图像处理与网络视频通信、高速DSP与嵌入式应用系统设计、虚拟现实等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分别于1993年和1997年在南京理工大学电子工程与光学技术学院获工学硕士和工学博士学位。2002年至2004年在新加坡Safe-T-NetTM 研究所从事视频技术的研究。2013年至2014年作为“图像处理与多媒体通信”境外研修团队负责人带领团队人员到台湾大学进行学术交流访问。

研究方向:主要从事图像处理与网络视频通信、高速DSP与嵌入式应用系统设计、虚拟现实等领域的理论研究及关键技术研发,具体包括:(1)新颖与高效的图像处理与分析,智能视频分析,视频压缩编码理论、技术和算法研究。(2)立体视频的分布式编码技术研究。(3)基于DSPARM的嵌入式视频图像处理、通信及应用系统的设计与实现。(4)虚拟现实的关键技术研发与应用系统设计。

主要成果:主持或参与近10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省部级自然科学基础研究项目,主持20余项校企合作研发课题;获江苏省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次,二等奖3次,校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2次;参加第二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荣获三等奖,主持《图像处理》课程获江苏省精品课程,参与编写《数字图像处理与图像通信》被评为国家“十一五”规划教材和江苏省精品教材;主持科研项目“异构网络中提升多媒体传输质量及用户体验的自适应控制体系”获江苏省科技进步三等奖,获南京市科技进步三等奖1次,在国内核心期刊和国际学术会议发表论文60余篇,独立和合编著作6部,申请或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转让国家发明专利4项。2016年所指导研究生的“云图增强系统”作品荣获全国移动互联创新大赛高校组教学成果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