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

经世讲堂丨《被讨厌的勇气》开讲啦

发布者:商学院发布时间:2025-05-25浏览次数:10

5月13日晚,由商学院主办,融媒体创新创业基地承办的“经世讲堂”第45期开讲。南京邮电大学通达学院商学院教师周怡文受邀作题为《被讨厌的勇气》的学术讲座。

讲座伊始,周老师向同学们分享了《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并依次对此书的作者背景、核心内容以及思想内涵解读展开讲解。在分享过程中,老师先系统阐释了书中第一章节——“我们的不幸是谁的错?”的核心内容,深入剖析阿德勒心理学与弗洛伊德“原因论”的根本分野——提出“目的论”这一核心观点。继而结合“心理创伤否定论”,通过具体情境案例(如青年因“被父母训斥”而闭门不出的心理动机辨析),详细解读阿德勒如何否定“过去决定论”,强调“个体应对自身情绪与行为负责”的哲学内核。在此基础上,老师进一步梳理该章节的逻辑框架:从青年对“不幸源于环境”的困惑出发,到哲人通过“目的论”引导其认识自我责任的转变过程,完整呈现了第一章内容中关于“自我解放”与“心理自由”的理论奠基,从而实现对全书核心思想体系的层层递进式分享。

在第二章节“心理创伤不存在——愤怒都是捏造出来的”中,周老师则通过“母亲对孩子发火后接电话态度突变”的案例,指出情绪是个体为达成目的(如威慑孩子)的主动工具,而非被动反应。结合青年对“童年创伤决定性格”的质疑,强调哲理:人通过赋予过去经历意义塑造当下行为,关键在个体解读而非经历本身。讲解中还初步引入“课题分离”概念,以“案例+理论+实践”逻辑推进,凸显阿德勒“主观能动性主导人生”的核心思想,既保持理论深度,又通过生活化场景让抽象观点更易理解。

在后两章节,周老师指出人际矛盾源于干涉他人课题。阿德勒提出判断标准:结果由谁承担,即为谁的课题。针对“是否冷漠”的质疑,强调课题分离是尊重边界而非疏离——如倾听朋友烦恼是你的课题,对方是否改变是其自身课题。主张以“横向关系”取代“纵向等级”,避免通过评价操控他人。

最后,周老师给同学们送上寄语:在接纳自我、明晰课题边界的基础上,以“被讨厌的勇气”打破对他人认可的过度依赖,在共同体中通过主动贡献实现心理自由——这既是阿德勒心理学的实践精髓,亦是本书传递的终极生命智慧。

讲座在同学们热烈的掌声中圆满结束。

 (撰稿:徐彬  摄影:谢可欣  编辑:张晓  初审:闫志龙  审核:梁一丹)